-
2019-11 作者:楊若晨
藍白拖從熱愛單獨旅行的浪子背包客,搖身變成享受親子生活的網紅作家老爸,因孩子而改變,看起教養書,甚至創作繪本給孩子,他用每一天的陪伴,告訴孩子「勇敢」的故事。
-
2019-10 作者:羅怡君
孩子犯下的錯就像是顆啟動連鎖反應的球,我們大人該盡的責任,究竟是在旁邊出聲喝止,還是伸手把球拿走,暫停連鎖反應?
-
2019-07 作者:清野雅子,岡山惠實
給孩子給體驗錯誤的機會,能讓孩子從結果中學習成長,父母放手讓孩子去嘗試需要勇氣,但也能藉此和孩子一起成長。
-
2019-07 作者:林上能(諮商心理師、台灣阿德勒心理學會副理事長)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喜歡做什麼事情?為什麼喜歡?透過「生活興趣探索卡」的引導,能幫助父母和孩子清楚自己的特色與優勢。
-
2019-07 作者:林上能(諮商心理師、台灣阿德勒心理學會副理事長)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喜歡做什麼事情?為什麼喜歡?透過「生活興趣探索卡」的引導,能幫助父母和孩子清楚自己的特色與優勢。
-
2019-05 作者:王曉晴
人稱「綠豆粉圓爸」的親職專家趙介亭,過去嚴厲又火爆,一天總要生氣五、六回,經過徹底反省與改變,如今是用心傾聽孩子的暖爸。
-
2019-04 作者:溫美玉
教育圈名師溫美玉,多年春風化雨,給學生最溫暖的支持力量,卻很少有人知道,她與母親的關係從小飄搖而疏離。溫美玉第一次執筆寫下和母親從衝突到漸漸理解、走近彼此的心路歷程。
-
2019-04 作者:鍾明軒
從小,鍾明軒就因為性別氣質被嘲笑,小六升國中的暑假,上傳一支翻唱煎熬的影片爆紅,卻也惹來大量網友嘲諷恥笑。國中時的他頻遭校園霸凌、網路攻擊,甚至經歷與親人離別的傷痛,導致他曾自卑到不敢抬頭看人。至今,仍有大批酸民朝他最脆弱的傷口狠狠踹一腳......。
-
2019-04 作者:鍾明軒
鍾明軒曾經歷過網路與校園霸凌,過去也曾數度想自我放棄,但他還是撐過來了,更希望能以過來人的身份,告訴所有遭遇相似經驗的人,「被霸凌不是我們的錯」。
-
2019-03 作者:女王口述,廖婉書整理
為了懷孕,女王開始做試管嬰兒,從害怕打針,到自己拿著針筒打在肚子上,原本以為自己很弱,才發現,原來自己比想像中還要勇敢。因此,女王的新書以「勇敢」為主題,想告訴每一位讀者,別把自己想得太差,只要有自信,你其實可以很獨立。
-
2019-03 作者:醜爸
當代教養強調父母管教前,要先覺察自己的情緒,然而知易行難,嚴選部落客醜爸分享,處理孩子的衝突時,擁有心理諮商相關經驗的他,一心想要落實「溫和而堅定」,結果還是破功,老套的訓話+說教了一頓。到底「感受自己」該如何做到呢?
-
2019-02 作者:李宜蓁
《被討厭的勇氣》全球暢銷600萬冊,給無數年輕人帶來解脫社會枷鎖的勇氣。夫妻溝通也能受惠於「被討厭的勇氣」一說嗎?親子教養該如何信任孩子、「課題分離」?
-
2019-01 作者:陳安儀
想要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就趁漫長寒假!親職教育專家陳安儀,針對國小不同年段的孩子,推薦童書和經典名著系列...
-
2019-01 作者:賓靜蓀
相對於與他人和解有個對象,與自己和解並非建立在對立和敵意上,而是面對達不到「理想中的自己」 的恐懼和憤怒。想要與自己和解,最困難是必須要有解開心結的意願。
-
2018-11 作者:邱紹雯
家長願意給孩子滿滿的愛,卻不知如何用愛培養懂得尊重自己與他人的孩子。台灣近期吹起阿德勒正向教養的學習熱潮,藉著角色扮演、換位思考來同理小孩的心情,翻轉許多家長看待孩子的眼光。台灣首位獲得美國正向教養協會認證的資深導師姚以婷,因為正向教養改變自己與家人的...
-
2018-11 作者:曾多聞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長期研究發現,3歲以前被體罰,負面影響會持續到9歲。該學會上週發表聲明,強烈呼籲以正向健康方式規範孩子,而不要打孩子,也該避免羞辱、威脅、嘲笑的言語。
-
2018-11 作者:邱紹雯
現代媽媽不想複製上一代的威權與打罵教育模式,亟欲和「毒親」撇清關係,但當孩子出現與期待不符的行為時,理智又立刻斷線。威權或自由、控制或放手,是父母在教養路上最想解開的難題。
-
2018-11 作者:編輯部
控制型、溺愛型、忽視型、正向教養型是四種典型的父母教養類型。通常,控制式的方法缺乏溫和,溺愛式的方法則缺乏堅定,你是哪種教養風格的父母?
-
2018-11 作者:編輯部
許多家長和老師喜歡使用懲罰來糾正孩子行為,雖然懲罰確實能夠立即中止不當行為,但長遠來看會對孩子心中產生四種負面信念。
-
2018-11 作者:編輯部
行為不當的孩子,其實是用密碼在和父母說話。如果問他們為什麼會表現出這些不當行為,他們可能會說不知道。了解如何辨識錯誤目的,將有助於我們幫助孩子改變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