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12 作者:李佩璇
孩子牙齒歪歪的,何時開始矯正最合適?不同的齒顎矯正方式和療程,又如何評估?台灣愈來愈多民眾自費矯正牙齒,動輒花費上萬到數十萬元,當整牙成為全民運動,醫療糾紛也浮上檯面。衛福部委託專業醫師共同編撰的《齒顎矯正健康照護手冊》,開放民眾下載,提供正確觀念和清...
-
2019-11 作者:游昊耘
反霸凌宣導中,最常聽到曾被霸凌的人勇敢說不、走出陰影,卻少有聽聞霸凌者的心聲,為何要選擇欺負人?霸凌後帶來的是快感,還是更深的自責?聽聽曾為霸凌者的小雅內心告解:「其實,我每天都擔心下一個被霸凌的就是自己。」
-
2019-10 作者:吳奕柔
現就讀台灣大學法律系四年級的吳奕柔,今年4月以台大學生會長的身分共同發起「青年抵制假新聞陣線」,將對台灣媒體的憂心化作實際行動,目標在喚醒社會大眾對假新聞的關切與抵制。
-
2019-10 作者:社群中心企劃
養小孩好累!如果有多一點幫媽媽減輕負擔的創意發明該有多好!以下專為12星座媽咪設計的12個超狂發明點子,你最喜歡哪一個呢?快來MAKER PARTY跟我們一起放大好奇、勇敢嘗試吧~
-
2019-10 作者:李佩璇、楊若晨
照顧嬰幼兒的東西不能少,但要怎麼買才能不花冤枉錢、用得安全又安心,以下針對新手爸媽採買嬰幼兒用品時常見的問題,從藥品到日用品破解迷思,建立正確觀念。
-
2019-09
很多家長著急怕錯過牙齒矯正治療的時機,但齒顎矯正專科楊念珊醫師卻有不同的見解,她提醒家長時間「對」比「早」還重要,除非很嚴重的問題必須馬上動手處置,否則不必急於一時,過去很多齒顎矯正強調及早介入,殊不知其實真正的精髓是「早期篩檢」的觀念,初次篩檢時機要...
-
2019-08
根據臨床醫師觀察,12歲以下兒童牙齒矯正人數正逐年上升,其中除了多數家長是因為美觀因素考慮讓兒童接受矯正外,也越來越多家長看中口腔與顏面發育的重要性,提早在兒童階段,評估接受矯正的治療。連鎖牙醫診所院長李若菁牙醫師表示,其實口腔牙齒的萌發,關係著顏面頭...
-
2019-07 作者:林怡辰
這幾年,學校為了孩子的科學教育,固定申請由科技部、彰化縣政府和彰化縣彰師大舉辦的全民科學日的活動,利用科學種子學生,回來設計科學關卡,讓孩子讓活動和遊戲中發現、覺察科學現象,認識科學、學習科學。孩子都說:科學,好好玩啊!
-
2019-06 作者:陳安儀
最近,很多家長問我,孩子閱讀測驗成績很差,該怎麼辦?有沒有「補國語」的?甚至我發現坊間真的有「閱讀補習班」出現了!趁著暑假來閱讀,開啟小學生的閱讀習慣吧!
-
2019-06 作者:蔡淇華
擁有30年教學經驗的蔡淇華,在教學之餘,如何仍持續寫作?幫助他達成目標的,是一本寫滿夢想的筆記本。蔡淇華鼓勵學生,讓夢想成為筆記本裡的「未完成目標」,時時考核自己的進度,距離實現夢想便不遠。
-
2019-06 作者:周信佐
周信佐從小就是會被長輩們指著鼻子說:「你這世人撿角了啦!」的孩子,成長過程中,在當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風氣裡,讀不懂書、拿不到高分的他,在成人眼裡,一無可取,前途黑得不像話,他也對這件事深信不疑……
-
2019-06 作者:陳盈螢
國小生放學後爸媽還沒下班,留在原校,是課後安親的選擇之一。北市關渡國小委託非營利機構連續辦理課後照顧服務,已有7年,不只陪伴孩子寫回家作業,也另外安排多元活動,包含團康、動手做、故事時間,豐富孩子的課後生活。
-
2019-06 作者:陳素觀
閱讀不是活動,是長長久久的習慣!由鹿滿國小和林佑儒老師的密切合作,完成三小時的闖關活動。閱讀的種子得以發芽,閱讀的樂趣持續蔓延……
-
2019-05 作者:陳志恆
「離開時怎麼都不關門?」「你難道不能體諒我一下嗎?」你和家人也曾經這樣說話嗎?小心這樣的質問式的語言,對一段關係的破壞力是很大的。
-
2019-05 作者:黃怡菁
「養大一個孩子需要全村的力量」,舊社會同村共養情景雖不復見,現代的爸媽透過更多元管道,反而更能跨越地域限制、力量更強大,成為育兒路上互相支持的可靠肩膀。台中知愛家教育機構創辦人胡靜宜,在育兒路上獲得媽媽夥伴打氣支持,創業後也回饋,提供空間和平台讓媽媽們...
-
2019-04 作者:洪仲清
有人是希望藉著小孩挽救已經出現危機的婚姻關係、有人生小孩是起因於社會壓力,我常忍不住想,有些父母給了未出生或剛出生的孩子許多隱形的任務,這些都問過孩子了嗎?
-
2019-04 作者:賓靜蓀
公視大戲《我們與惡的距離》叫好又叫座,戲中飾演無差別殺人案兇手李曉明妹妹李曉文(李大芝)的是新世代演員陳妤,戲份極重,表現出色。她是如何詮釋這個角色?她又是如何走上演藝這條路?
-
2019-03 作者:謝淑靖
《我們與惡的距離》談無差別殺人事件:「殺人犯」究竟是不是極惡之人?「加害者的父母」是不是極度失職?或許看了這齣戲,我們心中的答案都會開始翻轉,從簡答,變成選擇題,從選擇題成為申論題,最終回頭反省我們與家人生活的每一刻鐘,是不是真正的「看見對方」、「聽到...
-
2019-03 作者:李佩璇
曾被票選為「最受歡迎主播」的馬度芸,最後選擇婚姻諮商做為志業,轉職之路也是她自我療癒的過程,而她與同為諮商師丈夫的婚姻,其實跟一般人相同,需要努力磨合。
-
2019-03 作者:羅怡君
我曾經在與高年級孩子的讀書會裡,選讀有關網路、AI議題的小說,現場大家對數位相關的議題反應熱烈,甚至還討論到為什麼小學生不能申請FB帳號,這個問題瞬間變成「真心話大冒險」,一個個輪流自行招供:我有沒有偷偷謊報年齡申請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