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7 作者:曾多聞最新研究帶來關於青少年自殺防治令人振奮的發現。密西根州立大學研究團隊長期追蹤有自殺傾向的青少年達10年,發現有父母以外的成年人相助的青少年,自殺率降低達7倍。
-
2019-04 作者:黃敦晴她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妻子,不穿金戴銀、花枝招展。她用傳統方式育兒,有空時不是跑趴、喝下午茶,而是從事公益活動,幫助更多女人。梅琳達蓋茲怎麼從一個家庭主婦開始,發揮在家庭、社區、世界上的影響力,還要提升所有女性的人生。
-
2018-10 作者:賓靜蓀人屆中年的父母,總有幾支蠟燭同時燒,人生目標達標,但也伴隨大小壓力。而最讓父母椎心的,是青春期的孩子有了憂鬱等情緒困擾。心疼、驚嚇、著急......不僅每根神經都被牽動,原本的價值觀和教養觀,都可能要調整......
-
2018-10 作者:賓靜蓀自殺,是台灣青年(15-24歲)第2大死因、青少年(12-17歲)第3大死因,四到七成死者生前罹患憂鬱症。自殘、跳樓……不再只是新聞事件,青少年憂鬱已成為可見的危機。孩子身體不健康,家長很容易看出來,但心理生病了,卻經常被忽略。究竟孩子是罹患憂鬱,還是...
-
2018-10 作者:賓靜蓀不分年齡、不分階層,任何人在任何時期,都可能受到憂鬱症衝擊。青少年「大腦施工中」,加上面對前所未有的各樣壓力,更容易有憂鬱的情況。如何理解、支持、陪伴,成為孩子願意信任、願意傾吐的那個大人?
-
2018-10 作者:楊俐容親子教養專家楊俐容溫馨提醒,我們雖沒有辦法幫助孩子躲過生命中必然的挑戰,但能提供情緒預防,增強他的心理素質,讓孩子更有能力去面對和走過青春期情緒風暴,以下為楊俐容口述建議。
-
2018-06 作者:梁惠明被暱稱為「阿母」的譚艾珍,演過許多人的奶奶,甚至得到「最佳婆媽獎」,私下的她總是笑口常開,樂觀開朗的他也對動物特別充滿熱心。在經歷先生猝逝、女兒罹憂鬱症的轉折後,譚艾珍是如何撐過來的呢?又有什麼養生保養訣竅?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
2017-04 作者:李宜蓁如果家裡的青少年最近忽然變得怪怪的:情緒變暴躁、吃飯吃很少、沒事卻莫名想哭、抗拒上學、成績忽然一落千丈……,身為家長可能以為這是叛逆、耍脾氣,但有時可能不是這麼簡單,有可能是憂鬱症的徵兆。
-
2017-04 作者:田育瑄,曾多聞4月新鮮事
-
2016-01 作者:引用自《關於長大,我比你還晚懂的那些事》│提姆 ‧ 郝克斯如果你不知道該和兒子聊些什麼,《關於長大,我比你還晚懂的那些事》作者分享了10個主題,有助於讓你們的聊天變得更有梗。
-
2009-08 作者:盧蘇偉身為父母只能陪著孩子走一段路,和孩子共有這一份「愛」與「希望」的存款。孩子不是我們的,他是這個世界和社會的資產,他願意為自己做最大的努力和付出,就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大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