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10 作者:李佩璇
今年30歲的蔡金川(Allen)從青少年時,就飽受注意力不能集中、憂鬱所苦。雖然高中就開始求助專業,但一直未能診斷出他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導致 Allen 大學讀了3次、被師長誤解為「懶惰、不努力」,人生更幾度陷入憂鬱症。直到26歲被確診為...
-
2019-10 作者:黃敦晴
孩子常常「講不聽」嗎?還是突如其來的搗蛋?研究發現,孩子常常真的不是不用腦筋、故意來亂的,而是遇到了說不出口的威脅或恐懼,為了求生、求救,還來不及用腦,生理就自動反應,被誤會成壞孩子了!
-
2019-09 作者:李佩璇
如果想尋求關於自閉症、亞斯伯格的協助,不管是家長或老師,一定聽過花媽(卓惠珠)的名字。因為家有自閉症兒子,花媽長期投入泛自閉家長互助社群,如今她進一步創建系統化平台,除了泛自閉家族之外,還能幫助妥瑞、ADHD等「隱性障礙」家庭。
-
2019-09 作者:黃敦晴
放學後,孩子只想先休息,家長卻不得不催促孩子趕快做功課。功課大戰天天上演,導致親子衝突不斷。專家指出,原來,功課生來就不是個討喜的東西,父母不用為了孩子的功課變成討人厭的控制狂。
-
2019-08 作者:李昕芸
曾是台上風光無限的跆拳道國手劉怡伶,八年前踏入閱讀教師這個陌生職位,靠著瘋狂學習,吸收不同課程的精華,設計出精進閱讀及口語表達能力的課程,不僅幫助學生建立自信,更讓閱讀走入學生的日常生活。
-
2019-07 作者:黃敦晴
48小時內就吸引2萬人一起參加的無聊實驗發現,少用手機,多做白日夢,能讓腦子從冬眠中醒來,變得更聰明、更有效率、更有創意。孩子喊無聊時,別再急著找事給他做,不妨親子一起學習,進入無聊模式,越無聊,越開竅……
-
2019-06 作者:楊若晨
家有小一新生的爸媽要面對孩子課後接送與活動安排等問題,琳瑯滿目的校內課後照顧、安親班、才藝班等該怎麼挑?《親子天下》訪問親職溝通作家羅怡君,以及16年補教經營與安親經驗的新北市泰瑞莎文理語文短期補習班負責人陳姝蓉,及其他專家回答家長常見的問題。
-
2019-06 作者:黃敦晴
30年前倒塌的柏林圍牆,開啟了德國總理梅克爾人生的新階段,讓她從科學家踏入政壇,她對哈佛畢業生說:「這個過程就像各位即將展開的新人生一樣。」如果我們拆毀心中阻礙的那道牆,勇於踏出去,擁抱新的開始,就沒有不可能的事。
-
2019-05 作者:黃敦晴
生小孩會變笨?錯!帶孩子讓你無法思考?錯!別再抹黑生養小孩這件事了!研究發現,帶孩子讓我們變得更敏感,更有創意。甚至,還可以觸發更多靈機一動的時刻。就看你有沒有找到方法,把握契機。
-
2019-04 作者:金雅緣
當了媽媽之後,「媽媽」這個角色就是一輩子的,但育有二子的作者金雅緣用自身經歷提醒,媽媽不該只是以「媽媽」的身分而活,而是要真正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
2019-04 作者:黃敦晴
職場媽媽總是一根蠟燭兩頭燒,聽女強人們說什麼兼顧工作與家庭的法寶,常常也很不真實,不是要用錢換服務,就是要苦了孩子。其實,小資媽媽也可以跟一些務實的CEO媽媽,用小確幸練就更好的自己。學起來當成送自己的母親節禮物吧!
-
2019-03 作者:鄭宜君
經過景美溪旁,走進幽靜的巷子裡,每週一下午,你如果路過一個門口種滿許多綠色植物的玻璃大門,聽到幾個媽媽悅耳的說故事聲音,還有孩子們銀鈴般的笑聲,那應該就是文山小大讀書會了。
-
2019-02 作者:親子天下、黃彥鈞
-
2019-01 作者:賓靜蓀
台灣天團五月天的吉他手石頭出書,他利用巡演彩排到正式演出的空檔,用紙和鉛筆,記錄稍縱即逝的心情和觀察。《因為留不住》也留住了遠行爸爸對孩子的思念和虧欠,石頭在簽書會後,和藝文記者真誠分享「文青中年」的五味雜陳……
-
2018-11 作者:卓妙容
【獵書遊戲】是一套很特別、很與眾不同,可以說是專門為這一代的孩子創造出的新型態小說。作者巧妙揉合真實歷史和虛構情節,以有趣的手法介紹各種密碼知識,創作出大量密碼挑戰讀者,故事緊湊,邏輯合理,也難怪這些對經典的【福爾摩斯】、【亞森.羅蘋】興趣缺缺的3C世...
-
2018-09 作者:高草木陽光
沒有一對夫妻不吵架,重要的是能不能解決爭執、讓感情更融洽。日本婚姻諮商師高草木陽光列出「正確方式吵架檢測表」,核對看看你的吵架方式是「愈吵愈好」,還是「愈吵愈差」?
-
2018-09 作者:黃敦晴
開學了,開始有人頭痛、肚子痛,想請病假或到健康中心求救,但就是找不到病因。別懷疑,這時候,有可能是壓力或焦慮引發的心理問題,在美國,連學校、校護也開始提高警覺與專業,一起幫助孩子。
-
2018-09 作者:曾多聞、黃敦晴
當你睡眠不足時,你知道杏仁核可能會釋放出過多或過少的神經遞質,導致你對他人的情緒過度反應,或是毫無反應;而又是什麼原因,讓假新聞騙過我們的大腦,讓我們無法分辨呢?
-
2018-09 作者:邱紹雯、陳珮雯
過動症要不要吃藥,各界一直有不同見解,在討論用藥之前,還有一些必須關心的事,包括如何確診,如何評估家庭有多少資源能協助孩子不用藥物治療。
-
2018-08 作者:黃敦晴
「假新聞」旋風席捲全世界,不只影響成人世界,更戕害孩子的認知與判斷。為什麼人會相信假新聞?怎麼教孩子不會被假新聞所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