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9 作者:秦郁涵
18歲那年,秦郁涵被確診 ADHD,從發現症狀、抗拒到接受的心路歷程,豐富了她作為特教老師的身分。她以自身經驗,針對專注力不足、過動與衝動等 ADHD 核心特質,為家長與老師們提供教養上的建議。
-
2019-05 作者:李佩璇
「養大一個孩子需要全村的力量」,舊社會同村共養情景雖不復見,現代的爸媽透過更多元管道,反而更能跨越地域限制、力量更強大,成為育兒路上互相支持的可靠肩膀。今年54歲、家有兩名過動兒的爸爸黃瑞佳,6年前創立臉書社團,接住4萬多名ADHD家長、孩子瀕臨破碎的...
-
2018-09 作者:陳珮雯
開學了,當孩子考不好、學不會時,先別著急也別生氣,想像自己是柯南,從孩子學習行為的蜘絲馬跡中,找出孩子學不會的原因,再給予合適的學習處方,才能協助孩子建立學習自信。
-
2018-09 作者:陳珮雯
在《特殊教育法》所定義的障礙類別中,學習障礙屬於其中一種,但學障兒智商及外表與一般人無異,以致常被誤認是不用功、不專心,學障兒「可以學」,只是他們需要老師及家長更多的了解,用對的學習方法對待,找回他們的自信心。
-
2018-09 作者:邱紹雯、陳珮雯
過動症要不要吃藥,各界一直有不同見解,在討論用藥之前,還有一些必須關心的事,包括如何確診,如何評估家庭有多少資源能協助孩子不用藥物治療。
-
2018-09 作者:留佩萱
判定所謂「注意力不集中」、「過動與衝動」的症狀列表很主觀,孩子很多情況下都可能出現這樣的行為;當孩子出現疑似ADD/ADHD行為時,不能忽略先去檢視症狀背後的原因,並先給予行為改變的治療。
-
2018-08 作者:陳珮雯
開學了,當孩子考不好、學不會時,先別急著找補習班或買習作、測驗卷,想像自己是柯南,從孩子學習行為的蜘絲馬跡中,找出孩子學不會的原因,才能給予合適的學習處方。
-
2018-08 作者:蘇岱崙
公視戲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引起社會熱議,中產階級父母明明資源比上一輩豐厚,為什麼我們總擔心做得不對、不夠?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藍佩嘉訪談一百多組台灣、美國家庭的親職社會學新書《養育全球家庭》(暫譯,Raising Global Families)提...
-
2018-04 作者:邱紹雯
從小內向、學習速度慢的「小彬老師」,長大後才明白過往自己辛苦的學習過程,不是因為笨,而是先天的限制;面對像「活在未來」的兒子,他調整自己步調去理解兒子的世界。
-
2017-06 作者:顏銘新
丹麥童話大師安徒生,筆下優美哀傷的〈小美人魚〉、〈賣火柴的小女孩〉、〈醜小鴨〉、〈拇指姑娘〉⋯⋯等,可說是全世界讀者共同的成長閱讀記憶。安徒生一八○五年在丹麥奧登斯的出生地,於一九○八年開放為博物館,館內收藏了安徒生的文具、衣物、畫作、剪紙等。館方依據...
-
2017-03 作者:王韻齡
「迷路」是一位愛畫畫的小男孩,如今11歲的迷路離開體制內學校,轉進共學團,他和媽媽又看見了什麼樣不同的風景?
-
2017-01 作者:米米(迷路媽)
李佳燕醫師曾提出一項非常有趣的數據,法國的孩子是沒有過動症的,比例低到近乎於零,這是為什麼呢?
-
2017-01 作者:米米(迷路媽)
感謝失敗的婚姻,命運對我很寬容,容許我這樣一個性格上多所缺失的人重獲自由,可以不做人妻、不當媳婦,這是恩典。每次想到這兒都覺得爽,畢竟能提前寫完功課是件很快樂的事啊!
-
2016-03 作者:李宜蓁
一位精神科醫師父親,經常為了孩子在學校的失序行為,到校跟老師道歉, 直到最小的兒子念了小五,他才驚覺未能及早發現自己3個孩子都有過動特質……
-
2016-02 作者:引用自《媽啊,一下迷路一下爆走》│米米、迷路
醫院評估迷路是個多動症ADD合併學習障礙的孩子,但酷媽米米心裡清楚得很,溫柔地替孩子撕下那些遮蓋他們光芒的標籤,是她的任務……
-
2015-02 作者:YOYO馬麻
你一定想不到「臭溪流」竟然能變身為「好玩又有教育意義」的地方!「老街溪」是中壢重要的溪流,過去又臭又髒,經過整頓後才有現在的樣貌,不僅為當地居民改善生活品質,更提供一處休閒的好地方。
-
2014-12 作者:張詩華
一般人想到「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注意力缺失症」,總有許多負面的聯想:躁動、調皮搗蛋、丟三落四……;過動的吳沁婕,曾經也是父母和老師眼中的這般「頭痛人物」,如今她卻是能夠緊抓住孩子注意力的「昆蟲老師」,成為一個認真工作的「有為青年」,她說:「今天如果讓...
-
2014-12 作者:YOYO馬麻
想要體驗「在樹洞」裡閱讀的樂趣嗎?那你一定不能錯過這個「專為親子量身打造」的優質美學共讀空間。11月3日開始營業,坐落於於中央研究院對面巷子的社區裡,大門入口位於冠德中研大樓一樓。
-
2014-12 作者:張淑瓊、邱千蕙
像過動、亞斯等特殊孩子的需求不像肢障或是智能障礙這麼明顯,因此常常會讓人不解與生氣。但我們可以透過教育書、童書以及電影,了解這些孩子隱形的需求。
-
2014-09 作者:吳敏蘭
一本全文不超過10個單字的繪本,是如何吸引了0 ∼ 3歲幼兒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