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7 作者:黃岳涵
台灣的學生黃岳涵在舊金山的第一年與同學籌辦一場「黑客松」活動:吸引近兩百位灣區學生,齊聚科技公司 GitHub 總部寫程式、做專案。5個月的籌備期中,經歷了辦大活動的每個細節,在過程中,我學習領導一個 16 人的學生團隊,寫下 Minerva 有史以來...
-
2019-05 作者:華砇國際數位實驗教育機構
台灣自動化之父石滋宜博士指出,迎接數位科技時代,未來半數的工作即將消失,所幸伴隨AI而增加的工作將會更多,故孩子需要快速學習與擁抱改變的能力。
-
2019-04 作者:李京諭
做為業界最愛畢業生的常勝軍,成大不以此自滿,推出「College X」和「X Village」等創新學程,厚植學生專題式學習、解決問題,甚至是創業能力,成大的下一步是培養人才最愛的企業CEO。
-
2019-03 作者:黃岳涵
密涅瓦大學(Minerva School)的實際「上課」時間,只有週一到週四天早上9:00到12:30,而且全部都在「線上」進行。但是師生互動的密度和深度、課前的準備、課後的作業,以及利用各種在地人脈和優勢的交流,都顛覆你的想像……
-
2019-02 作者:林竹芸
根據企業智庫研究,未來工作技能的存在時間平均只有5年,也就是說:大一新鮮人學的技能,5年內可能就失去價值。甚至有些知識,大學還沒畢業,職場已經不需要。對於雇主而言,學歷價值下降,做中學能力愈重要,企業人資長和科技長,將被首席能力長取代。
-
2019-02 作者:黃岳涵
為了尋找多元的背景,Minerva 大學(密涅瓦大學)設計一套彈性的選才方式,申請入學全都線上進行,不看標準測驗的成績,而看平常的課業表現與「課外成就」,不用同一把尺衡量所有人,而是盡可能的了解每一個人的個別背景,再思考哪些學生來到這裡,會一起形成有機...
-
2018-10 作者:實習記者陳盈螢
在一場多為20歲以上年輕人為參展人的展覽中,一位個頭嬌小的高一女孩,年僅16歲,站在人來人往的攤位走道,舉起手繪風告示牌,像是叫賣般邀請大家聽聽她從國中開始自我翻轉教育的「奇幻漂流」。她是陳坤苓,參與過上百場的教師研習,而今站出來參展,談她對教育的想像。
-
2018-07 作者:賓靜蓀
從小學開始,就在體制內外學校轉換的黃岳涵,沒有任何適應上的問題,他形容:體制內學習就像每天都有人端營養均衡的飯菜給你吃;而自學就像野外求生,慢慢培養找食物的能力。
-
2018-05 作者:賓靜蓀
開放、互動性強的成長環境,盡情的探究喜歡的活動和遊戲,家人自學、好學的示範和身教,讓19歲的黃岳涵從容的遊走在體制內外的教育之間,養成了「野外求生」的自信和自學能力。今年初,他更在2萬3千個申請人中,脫穎而出,被最重視自學、創新能力的美國Minerva...
-
2017-03 作者:王韻齡
18歲女生黃琬婷,台南女中學生,想以「特殊選才」管道進台大,面試時沒有過關,同時卻被美國6所大學錄取,聲名大噪。大家都好奇她的背景,父母做什麼?怎麼養出這樣獨立的小孩?目前她考慮中的,還有耶魯大學及北京大學......,她很有信心的說,不管最後決定去哪...
-
2017-02 作者:嚴長壽
沒有校園的大學是怎麼上課?未來大學的模樣該是什麼樣子?強調4C能力的教學又是如何進行?為什麼要進入這所大學比上哈佛大學還難?長年關注教育的嚴長壽介紹世界級最先端的大學--Minerva School的學習與思考模式,幫助台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走出屬於自...
-
2017-02 作者:編輯部
楊逸帆,宜蘭人文高中畢業,典型體制外長大的孩子。看著有創意的好友受到基測的改變,讓他扛起攝影機記錄下這一切。
-
2017-02 作者:張益勤
台東均一實驗高中在董事長嚴長壽號召下,聚集了一群教育資源豐厚的人脈。多元的教育創新在均一校內混搭,像是豐富的佛跳牆,讓人目不暇給。
-
2016-07 作者:編輯部
一部好的紀錄片持續拍攝七年,也許不稀奇,但是,如果導演從十四歲起,拍到二十一歲呢?楊逸帆就是《學習的理由》這部紀錄片的導演,他從國中起,就「不好好唸書」,廢寢忘食拍片,只為解答心中的疑惑,從「不想考基測」、「為什麼要學習?」到探討「教育的本質」。七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