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11 作者:賴芸騫、黃琇苓
國藝會「小說青年培養皿」計畫參與教師以巧妙跨域的教學設計,引導孩子在課堂的有限學習時間內,引導學生閱讀長篇小說。因而【親子天下網站──閲讀頻道】希望透過協作推廣「小說青年培養皿」的經驗,分享:面對高中教學閱讀現場的情況,老師怎麼教?孩子怎麼讀?閱讀如何...
-
2019-11 作者:黃敦晴
誰說企管名師的學生一定是大老闆或是頂尖高材生?跟現代管理學之父齊名的當代名師羅傑‧馬丁成立非營利組織,把實戰成功經驗跟在商學院、大企業講授的道理,也教給小孩、老師,讓孩子提早學會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兩難。
-
2019-11 作者:張子弘
唐富美身兼妻子、母親及教育創辦人,生活總是忙碌,唐富美笑說:「我忙到沒時間生氣。」如果可以忙中偷閒的話,那是因為自己堅持做一個「只出一張嘴」的媽媽,諸多「家事」都是吩咐兒子去做。結合「創客」(Maker)理念的四季藝術,教導孩子習慣自己動手做,唐富美在...
-
2019-05 作者:華砇國際數位實驗教育機構
台灣自動化之父石滋宜博士指出,迎接數位科技時代,未來半數的工作即將消失,所幸伴隨AI而增加的工作將會更多,故孩子需要快速學習與擁抱改變的能力。
-
2019-05 作者:蘇逸涵
「『牆』就代表了『限制』。」回憶起童年對小學的記憶充滿了牆,甚至操場也被圍牆圈起,「難道學習就一定要被關起來嗎?」美感怎麼教?柏成設計創辦人夫婦選擇改建舊屋,幫孩子打造自己的天空,他們又想怎麼改造台灣的中小學校園?讓美感無處不在?
-
2019-04 作者:丹娜.蘇斯金
美國「三千萬字計畫」創辦人──丹娜‧蘇斯金在《父母的語言》一書中表示:「科學研究發現,當小孩與父母的互動,家長是以『不要』、『結束』、『停止』等命令句開始時,這對孩子的發展會產生強大的抑制效應。」「三千萬字計畫」提出有別於指令的替代方案,稱之為「原因思...
-
2019-04 作者:何嘉仁
在何嘉仁ESL 全美小學課的Language Arts課堂,孩子都會化身故事裡的角色,當老師提出問題,孩子們練習思考故事的發展,更依據其他角色的反應,表達自我感受;教室不再只有中、外籍老師,每位孩子都是彼此的小老師,每個人也都是彼此的好夥伴!
-
2019-01 作者:陳超明
行政院宣示台灣將在2030成為雙語國家,要求教育部研究鬆綁相關法規。英語一定要從小學起嗎?實踐大學應用外語系講座教授陳超明分析,11歲之前的小孩對聲音的敏感及模仿能力強烈,適合學習多種語言。但這並不表示,長大後就無法學好外語。
-
2018-08 作者:哈拉瑞
想跟上2050年的世界,人類不只需要發明新的想法和產品,最重要的是得一次又一次重塑自己。所以,我們該教什麼呢?許多教育專家認為,學校現在該教的就是4C…...
-
2018-08 作者:黃敦晴
「假新聞」旋風席捲全世界,不只影響成人世界,更戕害孩子的認知與判斷。為什麼人會相信假新聞?怎麼教孩子不會被假新聞所惑?
-
2018-04 作者:米契爾.瑞斯尼克
孩童天生就有創意能力,但他們的創意不一定會自行發展,我們必須培養、支持孩童的創意。這個過程,有點像農夫或園丁在照顧植物,他們會創造一個讓植物能茂盛生長的環境;同樣的,你可以創造一個讓創意滋長的學習環境。
-
2018-03 作者:許家齊
當身處的環境變得越來越複雜,跨領域學習,成為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多元思考的關鍵。這樣的課程如何設計?
-
2017-12 作者:江美滿
想像教育相關「產品」只是教具、文具、課本、機器嗎?帶你虛擬探訪香港「學與教博覽2017」,看看教育展是什麼樣的面貌?然而看盡各式各樣的攤位,什麼才是教育最根本呢?
-
2017-12 作者:海苔熊
海苔熊回想自己在擔任老師時,遇到學生被霸凌的狀況,那時自己既沒有「處理掉」班上欺負他的人,也沒有減少他被罵肥豬的頻率,為什麼後來很少聽到孩子再來抱怨,也比較常看到他開懷的笑臉?這個問題他思考了好幾年,直到最近才發現答案是「什麼」。
-
2017-11 作者:賓靜蓀
學思考沒那麼難,練習思考也不是「浪費上課時間」,理應屬於學習的一部分。但傳統的考試領導教學,很容易欠缺耐心去等待學生展現自己的思考成果。許多在課堂上帶領學生練習思考的台灣老師觀察,因為怕錯、怕不符合標準答案,「很多孩子謹言慎行,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
-
2017-11 作者:賓靜蓀
思考感覺很抽象,要怎麼帶孩子練習呢?其實思考從觀察、好奇心開始,小小孩也可以從生活中練習。例如哈佛大學零點計劃從理論和現場教學中,發展出21種「思考練習」(Thinking Routines),只要透過簡單的提問、分析、推理等步驟,就能讓思考具體化看得...
-
2017-11 作者:賓靜蓀
AI時代來襲,思考力被視為創新的源頭。成為主動思考,不被動等答案的人,才能勝出。哈佛大學甚至發展二十一種小小孩也能學的「思考練習」,批判思考、道德推理能力,不是與生俱來,應該從小開始練習。
-
2017-10 作者:賓靜蓀
很多人認為,情感是天生的,你是否喜歡和人相處,跟基因有關,怎麼能教?我們不否認每個人個性上有差異性,但如他們都學會了情緒技巧,我們的相處會更和諧。
-
2017-06 作者:黃國珍
我們生活在一個以辨識「差異」來定位自己的世界。如果你仔細觀察,衝突的起因幾乎都是因為彼此間的差異。
-
2017-05 作者:吳靜吉
擴散思考為主的創造力包含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和精進力4個因素。所有的創意實踐都需要精益求精,而且力力重要。